先討論第一個部分,上文中的趙雲就是主流族群中的飆股,而且往往是飆股中的飆股!這類型通通擁有一種特色,就是永遠跑在族群的最前方。在多頭時,漲永遠是第一個漲,而且漲最多;在空頭時,跌永遠是第一個跌,而且跌最兇!這就是飆股中的飆股!
而第二個部分,找出飆股一直是許多散戶的困擾,每每聽到某種題材發酵時,該漲的都已經展了一大段,所以只好努力的追逐漲勢,追逐媒體所報導的好股票,結果總是被套在最高點!很多散戶認為主力都是在低檔布局,然後在高檔時發佈利多消息順便出貨,所以我們散戶得到的消息永遠是最後一手資訊,所以往往只能追在高點!舉例來說,當網龍漲到一二百元時散戶才知道他的基本面轉好,雖然努力追但是股價已經離底部有一段距離,常常買的又驚又怕很容易就被洗出場了!
問題是,真的是這樣嗎?
若是有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一定都知道,劉備是如何感動趙雲加入自己陣營的。
如果還有印象,劉備在每次趙雲離開自己身邊時,總是哭悼昏天暗地!
如果還有印象,劉備每晚都會帶著一堆人到趙雲那裏打屁聊天到天亮!
如果你還記得,劉備在身無分文時把身上貴重的玉珮給了趙雲!
如果你有聽過,劉備為了感謝趙雲還把阿斗重重摔到地上變成小白痴!...
試問,你有為了找出飆股而把有題材的族群,在收盤或晚上回到家時將技術線圖全數看過一次嗎?如果沒有,又如何能把趙雲拉在自己身邊呢?又如何期望能在別人的討論中,買到最強勢的股票呢?你沒看它,它又不認識你,難怪會常常被套在高點!
既然問題已經產生,我們就來看看如何解決!
1.自選股:
我相信每一位散戶都有自己的自選股(也就是自己買進股票的口袋名單),有的人看二三百檔,有的人看五六百檔。但我最常見的就是每天只盯著自己手中股票漲跌的投資人,買一支就整天盯著一支,買十支就盯著十支,其他票漲跌與我無關!若是有買過基金的投資人應該都有聽過,投信的選股名單每一季會調整一次,每季名單僅約有200餘檔,在季底作結帳時,將弱勢股淘汰並加入新選名單。但是散戶大部分分二種,一種就是看好幾百檔股票,一種就是死盯著持股不放。
其實,我們可以學習投信的作法來選定具有題材的股票。舉例來說,下半年最夯的電子書題材股票有一堆:鴻海、友達、英業達、台達電、佳世達、元太、振曜....等等。我們就可以選定幾檔自己熟悉或喜歡的股票來操作,而由於台灣股市的題材總是超過一輪又一輪,所以當你建立好自選股名單時,就必須〝每天〞花一些時間來觀察族群的動態!當你發現有發動現象時,就去尋找最早表態的個股並勇敢買進!
根據自己的經驗,當你每天看它時,你所花費研究的時間會越來越短,而且只要有個股稍微轉個身,你在夢裡都會知道!
2.了解資金流向:
如果有細心觀察會發現,台股往往有一筆很大的資金會在類股中竄來竄去,而且往往會在特定時間集中在某一族群裡。例如,當電子股資金比重增加而傳產資金比重減少時,你就要有警覺可能資金已經流回電子股,這時你要做的就是尋找出電子股裡最強勢的族群。不可諱言的,要了解及判斷大盤資金流向是需要花一些時間的,對於比較少看盤的上班族散戶來說更是困難。所以這裡提供二個自己投資參考的方法,雖然不是非常準確但是個方便判斷的方法。
第一:〝台幣匯率〞,台幣在6A級彭總裁的管控之下長年都在30-35之間打轉,而中間值約在32-33之間。所以當你看見台幣貶值(低於32.5以下時)時,對於出口的電子股來說是相對有利的,此時就可以考慮買進電子股。若台幣升值(高於32.5以上時),你往往會看見資金留往傳產族群。
第二:〝成交比重〞,若是你有看盤軟體,就可以查閱每日各族群的成交比重。一般來說,電子股成交比重大於60%時,主流族群會出現在電子股。而金融股成交比重大於10%時,主流就會換到傳產內需族群。
簡單的二個方法雖非絕對準確,但對於一般散戶來說已經非常受用了!
說了一大堆,若是要選出飆股重點並非在於挑選股票的功力,而是在於〝勤勞〞!剛投入股市開始,我要求自己每天在收盤後要把所有大盤、期貨、類股指數技術線圖看過一遍,看完已經都到晚上了!後來再加上自選股的技術線圖,往往到凌晨才能全數看完!如今,我能在短短三四個小時以內做完這些功課,原因在哪裡?就是因為我每天看它,看久了連它哪裡突然冒出一根白頭髮我都知道!
聽說〝我的技術線圖會轉彎〞的作者,每天都要把所有上市櫃股票技術線圖看過一次並完成當日報告。最令人佩服的是,他已經每日持續這樣的工作二十餘年,而且從不假手於人!
你說,找不到飆股是因為選股功力差,還是〝懶散〞呢?
【黃采薇】
回覆刪除你已經摩拳擦掌,迫不及待要投入股市大顯身手了嗎?別急,先建立起正確投資觀念,才能避免因為心理上的盲點,讓理財大計劃泡湯。
1選定產業,培養熟悉度、敏感度
股海茫茫,從哪裡下手?
投資股票的第1步就應該從券商報告、各類財經新聞中找出後勢看漲的族群,持續觀察,培養敏銳度。如果投資的是電子業,三不五時到光華商場、fnac去逛逛,了解該產業鏈中哪些產品正當紅。
2避免在行情處於高檔時忽略風險
當市場行情大好時,一般人常會因為過度樂觀連連加碼。卻忽略了股市上攀時,風險也相對增加。群益證券執行副總裁辛日祺舉例,同樣是7%的漲跌幅,股價從100元跌下來會損失7元,但從50元漲上去只賺了3塊5。要用低點漲幅彌補高點跌幅,無異截短補長。一片長紅下更要如履薄冰,別讓過熱的氣氛亂了投資準頭。
3買股票,挑產業中的龍頭股
新手上路,專家會建議先看產業龍頭股。舉例來說,手機族群首推宏達電,面板看友達,LED以億光、晶電為首,鋼鐵類股看中鋼,其他傳產各類股中,台塑是佼佼者。以這些競爭力較強的公司為指標,抓幾檔出來固定投資,較能穩定獲利。
4不熟悉的股票別碰,切忌頻頻換股
投資股票市場最好只操作自己熟悉的股票,選定幾個時間點來回操作,甚至可以1年進出個1、2次就好,不要常常換股,才能累積對該投資標的的觀察。
5沒準備20萬,勿輕易入股市
群益投信資產管理部基金經理蔡昀達認為,如果想要涉足股市,最好要有新台幣20萬元以上的資本額。許多產業龍頭股市值高得嚇人,就算要採取融資的方式投資,還是要有一定資金才有「選股」空間,否則單買幾支雞蛋、水餃股,風險相對集中,也未必能挑到體質健全的股票。
6財報數字停、看、聽
數字會說話,公司前景如何、能否持續獲利,財務報表一定能透露出端倪。
首先,注意該企業的營收、獲利和EPS(每股盈餘)是否持續成長,這些是企業營運成效反映在股價市值的指標性數字。可以畫張圖,看看這幾項指標在各時間點上的變動。部份類股(例如電子股)營收會有明顯淡、旺季的差異,所以短時間的震盪不必太在意,抓個3、5年,只要趨勢向上,大抵上該公司體質堪稱穩健。
其次,觀察毛利率。毛利率高的公司在面對上、下游產品鏈通常有較高議價能力,獲利較為強勁。
除此之外,挑選類股時,成交量也是判準依據。元大證券研究中心協理鄭宗祺舉例,在台灣,科技類股的總市值約佔50%左右,但多數時候,交易量卻可以達到8成以上,代表電子股交易熱絡,是市場的當紅炸子雞。他建議,投資人不妨觀望2~3個月,就可判斷出哪些類股是投資市場的主流。
7不信明牌,理性為上
「老師在講,你有沒有在聽?」這又麻辣又諷刺的《全民大悶鍋》劇情,也常常在你的投資世界中上演嗎?當心,電視上投顧「老師」的「明牌好康報」,有時候反而是票房毒藥,讓你在投資市場上吃大虧。
其實,看財經新聞應該要著重在增加對投資知識的了解,諸如產業特性,或是國際貨幣、原物料價格走向與股票市場間的因果邏輯。至於到底該買哪支股,參酌各方資訊外,投資人該有自己的判斷。
8「擦鞋童理論」保你免住套房
報上某支股票扶搖直上的消息,常讓人心癢難耐,急於加碼。元富證券投顧經理江政勳用「擦鞋童理論」的妙喻,提醒這個心理盲點:當市場行情已經熱絡到連擦鞋童都知道時,往往是「利多出盡」的時刻,此時宜減不宜加,千萬別讓你的錢跑在擦鞋童之後,成為市場上最後一隻老鼠。
9設立明確停損點
買到一支連續3天跌停板的股票,該怎麼反應?
跌10%也許還沉得住氣、跌20%就開始心慌慌,如果聲勢再向下走,許多人往往眼不見為淨,鴕鳥式地悶頭不理,任憑股票就這樣以20%、50%的跌幅持續下墜,直到下市,投資血本無歸。
其實購買股票應該明確訂出停損點,配合波段操作,將損失降到最小。設定下跌10%時售出若干持有比重,下跌20%時再出售一部份股權。如此彈性操作,可以避免在利空大量失血,該股票回漲時,也不會因為早早拋售完畢而憾恨。
10選擇現金股利高的股票
德盛安聯投信投資管理部副總經理吳宏圖認為,雖然台灣股市從去年到目前為止漲幅有限,但整個亞洲區過去2、3年漲幅不少,投資人還是保守為宜,投資人應該買些現金股利高、本益比相對較低,財務體質佳的股票,追求10%~15%的年報酬率,不要過度貪心。